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

譯書初體驗-奇幻王國走一遭

<6月5日更新>
奇幻王國法柏哈溫第五部曲:魔獄之鑰上市啦


一直以來,譯書是我暗中(已經說出來,也不算暗中了吧)希望實現的夢想。
我的動機也許有點不良,我想體驗那種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出來、自己的翻譯獲得credit的感覺,即便那也代表一種責任。

 不過譯書除了要有一定的功力耐力之外,有接觸出版社的管道也是關鍵,很多出版社都要找有譯書經驗的人,覺得比較信得過。之前爬過一些資深譯著的部落格,其中不乏先毛遂自薦、進而成為專業書籍譯者的人(三腳貓玩翻譯)。不過,毛遂自薦也要先有作品,沒有作品的我就一直把這個夢想擱著。

 很幸運地在因緣際會之下,我有一個小小的機會。

 這是一個豐富譯書經驗的朋友介紹的。這個朋友譯過不少小說,其中一本還曾排行誠品十大熱名書榜。

 由於她手上太多工作,所以去年底臨跨年時分,問我想不想合譯,我當然是一口答應了。
她找我合譯的書是一本奇幻小說,是這個系列的第五集,也是完結篇,一到三集是她譯的,第四集則是另一位譯者。歷經三個月的奮戰,今天我們終於把完稿交給出版社。

 翻譯過程中,我切身體驗譯書的樂趣和困難。

 著手之前,我先看過前面四集,越往後看,越覺得故事精采絕倫,整個被吸引。這個系列描述兩個平凡的姊弟,發現了爺爺奶奶所管理的魔法園區,原本無奇的生活,頓時置身在精靈、惡魔、魔法法器、爾虞我詐的冒險裡。這個系列在歐美很受歡迎,不少讀者希望它能像《哈利波特》一樣翻拍成電影,如果可以,那就真的太酷了!因為故事好看,在翻的時候,特別覺得有動力,很努力地想把書翻出來,跟引頸期盼中文版發行的讀者們分享。

 不過當然也遇到困難的地方。這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集,我分到的部分又是後半部,所以遇到許多正邪雙方打鬥的情節。作者以生動的字眼描寫戰爭過程,讓我苦惱要怎麼翻才生動精彩,這時候就超後悔怎麼沒聽之前一個翻譯老師建議的,看金庸小說磨練中文造詣。我曾到中文版臉書粉絲團上,看到蠻多讀者真的很期待中文版發行,還有讀者說翻譯翻得很有畫面(我朋友翻得好),心裡更緊張,雖然這樣講很不專業,不過我真的超怕辜負讀者的。就在夾雜興奮和緊張的情緒,還有截稿日的壓力下完成了。

 我真的非常感謝這位朋友給的機會,儘管她一直謝謝我幫她分攤工作。現在還沒看到成品,不曉得到時我的心情會如何,也不確定這會不會是一個起頭,開創以後譯書生涯,也許還要多年的努力磨練吧,但我由衷希望未來還會再有機會。

 現在,我也要來當個小書迷,引頸期盼它的發行了!

[推到Plurk]
[推到 Facebook]

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麥可傑克森,你的"This is it"是啥意思?我要觀落陰問一下嗎?

(Source: Wikipedia)

 上禮拜翻到一片要在飛機上播放的紀錄片,片子的名稱是《巨星雲集之麥可傑克森》。不到三十分鐘的片子,介紹麥可精彩非凡,卻又毀譽參半、高處不勝寒的一生。麥可畢生傳奇不斷,連死時也那麼離奇,在他的This is it演唱會展開前不到三週,就心臟驟停猝死,徒留驚愕傷心的粉絲,和為了他盛名所帶來的利益、爭個不停的家人和唱片公司。

 麥可的This is it演唱會,中文取名為《麥可傑克森-未來的未來演唱會》。以演唱會的名稱而言,這個名字聽起來還蠻有氣勢的,感覺上一向獨領風騷的麥可,又要展開一連串充滿未來感的演唱會。

 不過翻譯紀錄片時,麥可的一段話,讓我為了這短短的This is it苦思良久(呃,也沒很久啦)
麥可是這樣說的:

I just want to say that these will be my final show performances in London.

This will be it, and when I say this it, it really means this is it.
..

This is it, I mean this is really it, this is the final curtain call.


 "This is it"可以有不同解讀,依語境而決定,有時可以解讀為「終於開始(來到)了」、「就是這個了」,意思是在等待多時之後終將發生的意思,如果不看麥可說的話,我會將This is it解讀為麥可蜇伏已久,終將重現江湖。

 然而看了麥可說"...these will be my final show...this is the final curtain call"時,我意識到他並不是期待重出江湖,反而有一種「就這樣了,等我開完這十場(後來十場售票場場秒殺,被迫加開到五十場!),一切就結束了」,他已打算正式退出演藝舞台,只是世事難料,結果他退出的是人生的舞台

所以與其翻成「終於開始(來到)了」、「就是這個了」、或是未來的未來什麼的,我把他翻成

我想說的是

這將是我在倫敦的最終演出

這是最後一次了

當我說是最後一次

就真的是最後一次

...
這真的是最後一次

這是最後一次謝幕

我認為這較能反映出他心中的想法,那種帶點「我累了、我受夠了,這次結束後我真的要走人了」的感覺。希望我沒誤解你的意思了,麥可。



 

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

五月天的阿信不是丹麥人、霹靂嬌娃也沒到過墾丁

 我喜歡影視翻譯。

 雖然平常接的都是紀錄片,不是影集或電影類的翻譯,但還是覺得影視翻譯很有趣。以前接影集翻譯面對趕稿的壓力時,常常因熬夜而吃不銷。不過完成後的感覺還是很棒,如果有機會看到自己譯的那集在電視上播出,感覺更好(不過就算看到了,我的名字還是沒在上面T_T)!

 前陣子看電視重播《麻雀變王妃》,個人覺得這部片不特別有趣,不過當中的一句翻譯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
 劇情裡丹麥王子說一個美國知名樂團的一員,其實就是丹麥人,讓女主角家裡的人很驚訝,因為他們以為團員全都是美國人,片裡的對話是這樣說的:

王子:Lars Ulrich is from Denmark.
女主角哥哥:The drummer From Metallica?


 Lars Ulrich(拉爾斯烏爾里希)是美國重金屬搖滾樂團Metallica(金屬化)的鼓手,可能是這個樂團在台灣並不廣為人知,結果影片的翻譯就把它翻成:

王子:阿信就是[丹麥人]啊
女主角哥哥:五月天的那個阿信?

 雖然可以理解翻譯是怕觀眾不知道Metallica是誰,所以換成人人皆之的五月天,可是也太扯了吧,正港台灣出品的阿信,怎麼看都和丹麥人八竿子打不著啊!這樣只會讓觀眾更看不懂吧!

 這就讓我想到之前在《霹靂嬌娃2:全速進攻》也出現類似的怪翻譯。嬌娃們查到犯罪現場殘留的衝浪板蠟,是鳳梨口味、在美國某個知名海灘才有賣的蠟(名字我忘了)。結果翻譯把它翻成:在墾丁賣的

 上面這兩個「歸化」的例子(又讓我想起寫論文的時候><)還蠻不優的,觀眾看了會錯亂吧。  不過有個例子我倒覺得「歸化」還不錯。在《曼哈頓情緣》裡,飾演童話故事公主的艾美亞當斯三不五時就來個帶動唱,差點逼瘋男主角,他跟她說:
男主角:It's like you escaped from a Hallmark card or something.
    (妳活像水蜜桃姐姐一樣)
公主:Is that a bad thing?
   (這樣很糟糕嗎?)

 看到「水蜜桃姐姐」,我笑了出來,一整個覺得很有畫面啊!兩個穿著和動作都很夢幻誇張
與其翻成「卡片上的人物」,翻「水蜜桃姐姐」更直截了當!這個「歸化」的例子很優。
看來翻譯時要用什麼策略,沒有絕對的答案,重點還是回歸讀者或觀眾的感受和能否理解。
[推到Plurk]
[推到 Facebook]

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

呀呼~我翻譯的【紅爵士】大年初五東森洋片首播!

建國百年元旦前夕,大家正開心倒數時,我正開著電視、坐在桌前,和我的筆電小宏一起奮戰,全為了一個突然丟過來的影視翻譯工作-【紅爵士】(Red Baron)。當對方告知我這部片將在東森洋片台播出時,我小小高興了一下。高興是因為以前翻的紀錄片都是公播用片子,也就是學校等機構放在圖書館藏、給學生教職員看的片子。辛苦翻完後,我和片子的緣份也就盡了,完全沒機會看到成品。只高興一下下是因為片尾也不會打上我的名字,所以還是一個non-credit的作品啊,唉。不過這幾天看東森洋片台時,赫然發現電視台已經開始在預告【紅爵士】!好開心啊!這部片將在大年初五(2月7日星期一)21:00~23:15首播



【紅爵士】是一次大戰期間真人真事改編的戰爭英雄片,描述德國飛行戰鬥員李希特霍芬的事蹟和愛情故事。這部片一開始不是給我翻的,但原先負責的翻譯員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拿到片,卻遲遲沒有交稿。和我合作的先生沒辦法,只好轉給我,硬是要我三天內交出來。這部片其實很簡單,比我翻的許多紀錄片容易太多了。不過片長較長,所以熬夜才趕出來。

老實說我沒特別喜歡戰爭愛情故事片,像有名的【英倫情人】、【珍珠港】、【永遠愛你】我都沒看過,這部片當然也不例外,不是我的菜啦。不過因為是講述一戰歐洲地區的戰事,所以雖然是英文片,中間仍夾雜一些德文法文。麻煩的是原文腳本有些內容miss掉,需要我聽打補上。其中一段有幾個法國小孩講法文的內容@_@。本人雖然修過法文,無奈早就忘光光了,只會講早、中、晚安、從1數到10、自我介紹然後就沒了。不過好險的是那幾個小孩講的法文有些字一聽就知道英文是什麼,像是「飛機」這個字,還有我還記得dépêche-toi是「快點」、rouge是「紅色」,就這樣拼湊出那段對白了。其實還挺有趣的。

我一直遺憾每每翻完的影片都看不到最後的成品。不管最後有沒有打上我的名字,看到成品感覺還是不一樣。我可以檢視自己翻出來的東西配上畫面後的效果如何。我一直問合作的先生哪裡可以買到我翻過的片子,或客戶可不可以提供成品,我買也沒關係。不過他總是一直拖拖拖,真令人沮喪。如果每部都拿得到,就可以收集成作品集了呢,多好啊~
[推到Plurk]
[推到 Facebook]

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

Hang Ten的啟發-翻譯時要仔細查證

曾有一次連續2週熬夜爆肝趕了15部紀錄片
那個系列的紀錄片講的是極限運動
包括風帆衝浪和越野單車等
大概是平常太少接觸運動類的議題
其實內容不難,很平常的東西
但有些運動專門術語,著實令人花費時間來搜尋
大部分的詞都能google得到,而且也已有固定中文用語
麻煩的是某些詞根本google不到,就算能在運動類論壇找到,玩家們也都用英文來稱呼,沒有中文名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翻衝浪那集時,出現一個詞:hang ten

當下第一個直覺是:啊這不是在賣衣服的那個腳Y嗎?
一查才發現其實Hang Ten這個品牌當初是賣運動類衣服起家的,而品牌名就是借用衝浪術語hang ten
維基百科解釋hang ten是衝浪客將十個腳趾扣在衝浪板的最前端來衝浪,是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因為很容易失去平衡掉進水裡。由於衝浪板的前端受重後會没入水裡,所以也有人稱hang ten為nose dive。

















Source:http://casalassirenas.com/act_surf_pn.htm

棘手的是,就算知道意思了,但還是不知中文讓怎麼翻啊!就這樣在茫茫網路surfing了不知多久(see, I'm a surfer too!),好不容易找到有個玩家自己翻的詞:十趾扣。
老實說這樣用別人自翻的詞不太好,一來那是別人的翻法,二來是天曉得那是不是衝浪界的慣用說法。但迫於交稿壓力,有時只能退而求其次,於是只好修成十趾吊衝浪放在自己的翻譯裡了。

寄出二個多禮拜後,負責聯絡的先生稍來客戶詢問這句譯文:

對方:客戶想確認一個名詞 "十趾吊衝浪"
我:這個詞原文是hang ten...(略)網路上一般都是直接用hang ten,只有一個寫十趾扣...(略)有個較不奇怪的翻法叫板頭騎乘,意思也是靠前緣衝浪的意思
對方:我了解了,我跟客戶解釋,願不願意接受就在於他了


當下我的感覺是,好在那個是候不是自己隨便翻翻,雖然譯文有待商確,終究是有做過功課,客戶在問的時候自己也比較有話可以解釋。翻譯果然是得時時學習新知的。

只是如果可以的話,真是希望可以有個了解運動的人可以請教,相信這樣翻譯可以做的更好吧。

[推到Plurk]
[推到 Facebook]

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

《全面啟動》:比當年的《入侵腦細胞》更好看!

閒來無事的星期六,自己一個人去看場電影
本來想看《神偷奶爸》讓自己長蜘蛛網的笑神經運動一下
錯過上一場的放映時間,於是改看《全面啟動:Inception》
電影結束散場後,一邊吸著鼻涕、一邊擦著眼淚、帶著漲得滿滿的激動情緒走出來
因為...實在是太~~~好看了啊!!!
這部影片雖說是以一群非法入侵他人潛意識、竊取機密資訊的故事為主軸
但過程其實是一個內心充滿悔恨的丈夫/父親,極盡所能找尋贖罪的機會
故事裡描述人類複雜多層的潛意識、以及虛實難辦的夢境/現實,在在發人省思
環環相扣又層層緊湊的情節,更是讓觀眾看得緊張到從椅背上坐起身子、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地看著結局會是如何

電影描述人潛意識裡的資料可以被竊取、植入、甚至竄改
簡言之,這群人是人腦駭客
不過要入侵人腦識比駭入電腦更困難,因此就需要一組各司其職、各有專精的團隊了

Extractor (心靈神偷):竊取人腦裡資訊的人












Architect(造夢者):打造夢境的人











Chemist(化學家):調配並提供鎮靜劑的人,以免subject(竊取對象)被輕易吵醒

Forger(造假者):在subject不會起疑的情況下,假造projection(投射對象),讓subject以為自己腦裡真的有這個人的存在











Tourist(觀光客):其實這不是一個工作啦,只渡邊謙演的出錢的老大為了確定神偷們有做好工作,跟著入侵subject潛意識,被其中一個角色吐槽說他是觀光客











因為有心靈神偷的存在,有些人(尤其是怕商業機密被偷的人)就會接受心靈訓練,讓自己的潛意識被入侵時,釋出security(電影譯為「傭兵」),攻擊入侵者,就好像白血球攻擊細菌一樣。

其中造夢者的角色讓我想起之前翻譯的一部記錄片《Ideal World》裡介紹的虛擬世界遊戲「Second Life:第二人生」
Second Life是在美國很受歡迎的虛擬遊戲
註冊玩家就像《全面啟動》裡的造夢者一樣,可以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
不過Second Life的世界可以天馬行空,但《全面啟動》不能太誇張,必須和現實生活有一定的相似度,否則被入侵的對象如果發現太扯了,就會驚覺這是一場夢。

而最讓我覺得著迷的,是電影講到人的潛意識分成很多層,潛意識越深、潛藏在裡面的祕密越大,但被入侵對象可能根本都沒發現自己有這個祕密,只有透過作夢才能把它引出來。如果第一層夢裡的1小時等於現實世界的5分鐘,那麼夢境越深,時間越長,被困在最深一層的人,等於是被困在夢裡一輩子!超極可怕的!不過電影也講到有些想逃避或不滿現實的人,每天花數個小時的時間,和一群同好一起作夢並分享彼此夢裡的理想世界。因為對他們而言,夢才是現實,而現實是一場可怕的惡夢。

總之,《全面啟動》有很多讓人看完後細細品味思索的情節,難怪有的人會看第二遍。我也來看個第二遍好了,因為實在是在讚了啊!

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

中央通訊社招考後心得

6月26日星期六
早了起個大早趕7:00上台北的客運
為的是參加中央通訊社的招考
這次招考9大類別人員:儲備駐外記者、一般記者、攝影記者、財經編譯、編輯、影音專業人才、軟體設計工程師、系統工程師、法務人員
想當然爾,我報考的是財經編譯--->因為其他的我沒一個適合的啦

考前只是多看看中央社的中英新聞網站,注意一下最近的時事消息。不是因為把握十足,而是根本不知道要考什麼,雖然已知要考的科目,但不曉得內容會怎麼個出招--->照這樣來看,我也算是「裸考」了吧,都沒什麼準備

共考3個科目:英文、時事、專業,各考1個小時

考第一科英文的時候,我就先被嚇到了。

不是考題難,考題很普通:2篇外電新聞,第一篇是法新社報導墨西哥毒品走私涉及的多起暴力事件,這篇必須逐字翻譯。第二篇是南非世足賽的新聞,要用編譯的方式寫。

我之所以被嚇到,是因為我發現:天哪!1個小時的時間竟然這麼短!我竟然連第1篇都還沒寫完,時間就只剩10分鐘了!

對我來說,考試的大忌之一就是沒寫完,而且還是一大堆沒寫完!我驚恐地瞄了一下四週,發現其他人(多少個我不知道)也是還沒寫完。休息時間聽到別人的討論,發現他們也是說還沒寫完之類的。不過,這並不讓我覺得寬心。畢竟通訊社的記者面臨的時間壓力那麼大,雖然考試用手寫的確佔了一點時間,不過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譯完新聞,怎麼算得上是新聞編譯?所以考完第一科後,我還蠻沮喪的。

第二科的時事讓我稍稍感到安慰,果然出ECFA的議題。第一題是問ECFA在過去1年爭論的問題是什麼,未來1年會怎麼發展。我依照自己的想法,用條列方式寫出來。第2題是問網路發展對新聞的衝擊為何,如何解決。我除了同樣用條列方式寫,還很馬屁地「歌頌」一下中央社最近的改革。第三題則是問自己最喜歡中央社眾多出版品和網站中的哪一個,有什麼見解。好險記對中央社的雜誌是「全球中央」,也稍稍看了封面故事。不過時間的關係,每題都沒辦法花太多時間仔細寫,因為擔心又寫不完。

第三科也是在驚險中完成,因為又差一點寫不完。總共有4題,前3題是編譯題。第1題要將幾篇有關鴻海富士康連續自殺事件的報導整理成500字的編譯;第2題也將數篇報導整理成中文新聞,和Google揚言退出中國市場、希拉蕊對此的回應有關;第3題是和NASA發射亞特蘭提斯號和奮進號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有關。這3篇的議題內容都很簡單,但我覺得自己編譯得還是不好。我想是得加強在新聞報導風格上的能力,而且編譯的字數可能也沒達到考題的要求。

這一科的第4題出了10個重要國際組織或協定的英文縮寫,要考生寫出中文全名。這又讓我學到一個教訓:不管是多熟悉的名稱,都要一字不漏地熟讀它的全名。第一個組織就是最有名的FIFA,儘管知道它是幹嘛的,但卻不知道正確的全名!實在有夠糟糕的!現在我把還記得的題目列在下面:
FIFA 國際足球協會(也有人譯國際足球聯盟)
ECF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協議我寫成協定,原本有寫兩岸,臨時又把它刪掉><)
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work Agreement (好險考試前有想到把全名背下來)
QDII 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(這題沒寫)
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

還有很多題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。

總而言之,這次的考試算是讓我學到不少教訓。平常雖然看很多中英新聞報導,但都沒仔細去記裡面的一些東西,所以很多議題或名稱,只是知道或有個模糊的概念而己。而且,我還得多加強新聞寫作和編譯能力、熟悉它的風格。考試結果並不會公佈,7月12到18日期間沒接到中央社口試通知的人,就是默默被踢出局了!唉,看來是無望了吧。考後我問中央社的人,他們說每年六月會定期招考,也有不定期的招考,不過招考的類別不一定。還是好好重練準備下次的招考機會吧。